您当前所在位置: 其他 > 调查研究

关于发挥青白江优势加快推进成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8日   浏览次数:

  近年来,青白江区按照建设国家绿色建材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的要求,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建筑工业化产业在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区产业基础,我们认为在青白江区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空间。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现状

  1. 国外建筑工业化已处于成熟阶段

  建筑工业化的思想最早由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于20世纪初期提出,他对建筑构件标准化设计以及构件工厂化批量生产的观点形成了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雏形。二战之后,为解决住房紧缺问题,欧洲各国掀起建筑工业化发展高潮,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欧洲各国建筑工业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并且带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发展。此后,国外建筑工业化生产经营开始向社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从追求数量满足基本住房需求转变为向高质量、高品质住宅发展,最终实现了建筑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预制化率在70%以上,房屋建筑领域整体超过50%。美国的住宅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社会化分工程度较高,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在其国内还出现了许多施工机械的租赁公司和一些专业的施工队伍。目前建筑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在完善建筑品质的基础上进入了重视可持续发展效果的新阶段。发达国家建筑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都已十分成熟,基本实现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在住宅领域,建立起了多媒体的客户设计体验,并向服务型的个性化产品定制模式发展,整套菜单式橱卫、装配式楼宇等敏捷产品的个性化和大规模生产,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实现了制造业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的有效结合。

  2. 国内建筑工业化正在加快发展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发展方式主要以政策(见表1、表2)驱动为主,发展道路经历了从单纯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但是受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等条件的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阻碍多、瓶颈突破难。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中住宅产业化发展较快,很多部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化进行了探索和实施,并且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较多,研究并生产了住宅部品(楼梯、墙体、外墙面砖、窗框浴室等),利用集成化技术,实现住宅设备的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出现了一些建筑工业化企业,如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以及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2015年,全国已有超过5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立,以全面推动工业化住宅的科技研发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同年9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建筑企业以及同济大学等科研高校牵头成立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创新相结合,建立起了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表1 国家建筑工业化主要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名称

目标

1999

《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

推进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2010 年实现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 35%。

2006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

以住宅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实现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形成产业关联度强的联合创新联盟,形成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

2013

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十二五”期间,完成绿色建筑 10 亿平方米;2015 年实现,城镇新建建筑的 2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20 年末,在北方采暖地区基本完成有价值城镇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并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

201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

产业的意见》

要大力推广和应用绿色建材,包括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实现建筑工业化的节能体系。

2014

国务院办公厅《《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明确提出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表2 地方建筑工业化主要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名称

目标

2010

北京市《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

业化的指导意见》

扩大产业化住宅的建设面积,争取建成产业化住宅的面积达到并突破 1500 万平方米。

2010

深圳市出台《住宅产业化建设

意见书》

建立更多的国家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使市民感受到将更节能更舒适的产业化、现代化住宅。

2011

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

产业化的若干意见》

在全市推进保障房建设,进行产业化住宅的示范项目建设,以装配式公共租赁住房和新建住宅为重点,提高工厂化率,使得预制装配率达到 30%甚至更高。

2011

沈阳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建筑

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形成更多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此推进并增加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争取达到 1000万平方米及以上,实现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高预制装配化率达

到 30%—60%。

2011

江苏省《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

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的意见》

2015 年争取实现,特级资质施工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的目标,形成新的一批建筑工业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

2013

济南市《关于在新建商品房项目

中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技术的

通知》

通过100%返还墙改基金的激励政策,鼓励新建建筑采用预制墙板。

2013

河南省《河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

施方案》

通过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在制定目标和政策,促进更多新型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使用,提高节能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以此推动绿色建筑行动的发展。

2013

四川省《四川省绿色建筑行动实

施方案》

通过对新建建筑和现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制定要求和目标,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2016

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益和施工效率,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率仍然很低,仅为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建筑工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还没形成市场化、通用性和配套性的部品体系;在体系的研发和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只注重建造,没有意识到模数化、标准化改造对于住宅产业化装配式住宅的重要性,还没形成标准的建筑结构体系;市场认识度不高。人们缺乏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和体验工业化建筑带来的感觉和对于工业化建筑的成本、住房舒适度、空间等方面的疑问还很多,一定程度造成了需求市场发展滞后;工厂化生产模式、结构体系和施工技术不统一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相关技术标准的规范。造成生产模式的差异和施工技术的问题交叉,使得工业化企业的项目多是通过专家论证的形式获得,很多工业化项目无法立项、施工、验收;当前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缺乏有效地整合和集成,总体比较分散,在个别发展地区比较集中,很难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工业化建筑体系研发的投入巨大,一些企业全靠自己在市场上摸索,经过短暂的热情和经济投入后,遇到摆脱不了的难题,就会主动放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长效的发展合作机制。

  (二)产业发展的趋势

  1. 从战略机遇看,建筑工业化发展正当其时

  从国家宏观规划层面,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国家建筑产业发展导向。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看,建筑工业化发展契合绿色、节能的发展要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也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重点任务。《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为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从推动建筑业发展看,建筑工业化是推动建筑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在推动建筑工业化方面,不仅注重于建筑工业化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愈加重视发挥社会化生产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以前的线性产业链结构往网络状产业链转变。随着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技术更新与专业化分工改变的影响,建筑业产业链的工业化整合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尚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把握机遇推动建筑工业化设计研发、配套设施建设、组织生产模式变革、产业链跨界整合,将有助于我国建筑产业实现跃迁式发展。

  2. 发展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近年我国建筑工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正经历着以新技术、新工艺为支撑的从经验到科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粗放到精细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传统建筑工业存在的如环境污染、工程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施工安全事故频发、建造工期较长、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及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等弊病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革传统建筑产业组织模式和生产方式,探索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建筑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工业化本身具有的特点,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发达国家长期大量实践也证明实现建筑业建筑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节能、降低物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3. 市场需求广阔建筑工业化发展动力十足

  从中短期需求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率大约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城镇人口约增加3亿,使住房需求大量释放,房屋建设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较高数量水平。此外,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住宅紧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并且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装配式建筑,除住宅领域外,多层停车库、物流仓库、大型商业中心、各类工业建筑,都可发展各种建筑工业化形式。从长期需求市场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绿色建筑、高品质建筑和智慧建筑需求将日益增加,同时对于建筑建造过程对空气的影响、城市的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重视,这就要求变革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以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筑工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成都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比较优势

  (一)政府积极推动,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和环境

  成都是四川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试点市,市委市政府对建筑工业化发展高度重视。2015年,成都市成立了推进建筑工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建筑工业化统筹推进机制。制定《成都市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建筑工业化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从提高建筑工业化能力建设和开展试点示范入手启动建筑工业化,引导和培育相结合,多措并举推进成都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变,加快形成建筑工业化“设计研发—部品生产—安装施工”的全产业链,全方位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二)技术先行,具备国内一流的研发实力

  成都市在建筑设计施工等领域拥有全国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市场主体培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近年来,东南网架、迈特轻钢等国内知名建筑工业化企业到成都与西南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就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艺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目前已拥有多项国内领先的建筑工业化专利技术,具备支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能力。

  (三)具备发展基础,建材产业体系完善

  在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成都市已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建筑部件集成、绿色高端装饰装修材料等建筑工业化链条中的主要行业,重点建设建筑物部件集成、装饰装修材料生产基地。目前,成都市已形成以优质钢材、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冶金建材产业体系,具有华西集团、成都建工集团等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新材料产业和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又为建筑工业化品质提升、产业链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都为成都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发展载体。

  (四)拥有消费市场,自身和辐射区间需求充足

  成都市具备形成全国建筑工业化区域中心的机会。一是成都优越的地缘辐射能力,可以涵盖四川省辐射大西南甚至南亚、东南亚地区,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又为协同生产提供了可能,因此成都建筑工业化发展具备了足够的外部市场支撑。二是当前,成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北改工程、天府新区发展等都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特别是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从住宅领域到高架桥、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更为建筑工业化拓展了需求市场;三是成都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的节能、绿色,具备接受建筑工业化成果的条件。由此可见从成都开始大面积运用和推广建筑工业化具有可行性。

  三、青白江区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基础

  (一)产业基础雄厚,先发优势明显

  青白江区的建材产业起步早,产业基础扎实,拥有从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到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成府发〔2014〕4号),积极响应市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绿色建材、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推行建筑工业化”行动号召,大力开发高性能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链条,将建筑工业化作为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新型化工材料中下游消费产业,开发复合材料建材产品,促进几大产业协同发展。

  2015年,四川省首个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成都建工集团建筑工业化项目落户青白江区,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投产。现在基地已经完全具备建筑工业化预制部品构建的生产能力,共有外墙板、内墙板、台座楼梯、钢筋加工四条生产线,能满足150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业化工程建设需要,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目前,绿色建材及建筑工业化是我区四大引领性主导产业之一,依托建材产业先发优势,加快整合原有建材产业优质资源,以华西绿舍、成都建工等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成都瀚江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等高品质原料供给企业为支撑,汇聚北京江河幕墙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力争建成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建筑工业化基地。

上游研发设计环节:青白江区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有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建筑科学设计院、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可为全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设计咨询服务以及技术支撑。

建材、原材料生产以及装饰装修材料生产环节:拥有攀成钢、中联水泥、荣景商品混凝土、晨耀石材等传统建材企业,可提供钢材、各类焊管、水泥等原材料产品;巨石、台玻、瀚江、利亨等新型节能建材企业,可提供节能玻璃、高性能纤维、金属基体材料、玻纤产品等节能型和特殊用途高性能复合建筑材料;和乐门业、升达家居、红宝丽等企业可提供多功能门窗、塑料漆、金属烤漆等产品。

建筑部品、部件制造环节:拥有瑞华幕墙、汇诚幕墙等建筑幕墙类企业,以及华西大成钢结构、三剑建筑、航舰钢建等钢结构及建筑板材生产企业。

在建筑机械及建材设备领域:拥有亿邦建工机械、和永生焊接设备等企业,可生产搅拌机、配料机、小型装载机、焊接设备以及建筑机械等产品。

建筑物装配式施工环节:目前已引进了建工集团、华西绿舍、北新集成房屋等建筑工业化领域知名企业。

  图1 青白江区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及各环节重点企业

  (二)规划政策先行,发展环境优越

  成都市以及青白江区高度重视发展建筑工业化,《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6〕12号),青白江区《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2014—2020)》、《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示范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也为青白江区未来发展建筑工业化指明了方向。2013年青白江区获批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建材)。2015年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建材),是全国唯一获批的绿色建材示范基地,是四川省唯一的新材料(绿色建材)产业功能区,并被确定为四川省“51025”工程1000亿重点培育产业园区之一,以及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中的建材产业类主要发展区,基地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建筑工业化的推进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为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策基础。

  (三)科学谋划布局,产业拓展空间充足

  根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2014-2020)》的空间布局,我区在工业南区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设发展建筑工业化核心区域,核心区域周围主要分布着大型节能建材市场,将有助于建筑工业化核心区域与周边节能建材基地连片发展。同时借助域内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建筑部品及建材商贸物流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工业化基地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还可引导现有建材、建筑类企业转型升级生产预制建筑部品,推动区域建筑产业整体迈向产业链高端。此外,我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中川化、攀成钢清理了约5000亩工业用地,也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及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育、创新孵化等项目引进落地提供了现实基础。

  (四)研发设计有支撑,技术人才有保障

  成都市西南建筑设计院、省建筑科学设计院等科研院所长期致力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已拥有多项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可为我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设计咨询服务以及技术支撑。在人才方面,除川大、西南交大等高校外,区内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1万余名建筑专业学员,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技工学校、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以提供充足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此外,深厚的工业底蕴为我区培育出经验丰富、学习能力极强的技术工人、复合型管理人才都为我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才保障。随着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的聚集,企业技术中心及联合实验室逐步成立,未来我区建筑工业化研发设计能力将极大提高,集聚效应以及联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五)交通口岸优势,助推外向型发展

  发达的交通路网和强大的铁路物流优势为青白江建筑工业化打造外向型商品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区具备突出的交通和口岸优势。拥有四川唯一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已先后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肉类及整车进口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口岸功能已基本完善并还在不断拓展中。“蓉欧快铁”、“中亚列车”稳定开行,打破了物流短板对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使我区成为了联通欧洲、泛亚的内陆开放前沿,拥有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随着临港工业区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强化,国际国内建筑工业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设计研究机构将为青白江区建筑工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对策与建议

  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既符合成都市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也符合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高端新型工业体系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建材和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区领导班子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发展建筑工业化,是区委、区政府探索、思考的结果,建设“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已纳入我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建筑工业化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突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由市级相关部门牵头,青白江区重点参与,针对成都市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目标、战略、路径等进行深入和系统化研究,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围绕产业链部署技术创新链,找准参与全球及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技术突破口,同时编制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议市政府统筹考量市级层面的建筑工业化产业布局问题,鉴于我区建筑工业化良好的产业基础、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以及独特的口岸优势,建议把青白江列为成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区,给与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并在相关重大项目引进上优先落户青白江,助推青白江加快引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推动青白江区建筑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三是完善建筑工业化规范、支持政策。将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纳入相关计划,优先安排用地,实现土地规划、税率减少等方面的扶持。尽可能的减少审批手续,为工业化建筑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通过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主导建设做好建筑工业化的推广、示范,将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节能材料和系统运用到新建住宅项目中。

  四是整合资源构建建筑工业化研究体系。成立市级建筑工业化研发中心,整合成都市优势的建材、建筑产业研发资源,构建成都市建筑工业化研究体系。紧贴行业需求,展开课题研究,实现建筑工业化过程的技术攻关。以国家建筑工业化标准为基础,以区域建筑工业化企业标准为核心,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成都地区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推动研修培训、宣传推广等重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是推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建筑工业化设计出图、生产制造、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工业化。加强BIM技术应用,建立一套集成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的管理系统,加强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配合,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

  六是实施专项计划完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具体措施对环保、节能、质量、人员提出高要求,加强区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引导行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突破关键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技术与模式。构建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设计队伍,做好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快培养产业工人。推动技术体系和建造类型多样化发展,构建成熟的推广应用产业链。

  七是加强建筑工业化招商引资工作。在加强本土企业培育的同时,抢抓机遇吸引建筑工业化龙头企业生产项目、研究机构、总部到成都落户。通过项目实施强链补链,以承建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系统集成过程增强施工工艺设计和预制构件研发环节,避免工艺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

  八是发挥陆港优势,深化国际合作。利用成都国际铁路港优势,吸引跨国集团、引入高端项目。培育壮大本地企业,引导企业主动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瞄准国际市场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产品出口,带动建筑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九是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在审图、质监、安监、验收、造价等环节要建立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的服务程序和监管模式。施行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资质标准。确保工业化建筑建设质量和安全,控制市场主体准入。加大 对建筑业企业和个人市场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建筑工业化有序推进。

  十是强化建筑工业化宣传。通过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世界环境日等宣传讲解,提高公众对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的认知度。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参观展示、教育实训进一步普及建筑工业化知识,消除大众对建筑工业化的误解,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关闭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